首页

首页 - 新闻资讯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张爱林在“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第一届校长论坛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8-09-19

  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同事,按照原来手册的计划,应该是俄罗斯建筑科学院的副院长,由他来做报告,但是因为他的航班的调整,所以他现在还没到,今天下午才到,所以我变成了第一个发言,中国有一句话,叫第一个讲的都是抛砖引玉,我先抛个砖,引出你们下面演讲者的玉,题目是把准未来导向,创新合作机制,培养建筑类创新人才。

  大概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给大家发的材料当中,已经介绍了我们学校的基本情况,北京建筑大学始于1907年,到今年建校110年,那个时候我们就有原来的土木、木结构建筑,所以我们学校在建筑类专业当中,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当然发展的时间比较长,这个过程我就不细讲了。

  我们和今天有关的,就是我们一个重要的,除了我们从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流动站以外,整个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以外,我们去年获得了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另外我们在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博士人才培养,跟国家文物局合作做的还是不错的。

  那么在我们学校的历史上,从新中国成立的十大建筑,大家可以看到,到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工程,我们学校的师生和校友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的教授和老师,大家看北京规划博物馆里头,就有我们的朱兆雪做的北京市城规划,跟梁思成先生方案挂在一起,他们的方案不同,但是他们的思想,都是把北京古都保护好,到外面建一个新城,非常遗憾,他们的思想都没有实现,这些工程都是我们校友和我们学生做的,历史上总结我们学校有两大特色,一个是我们一直长期服务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第二个我们突出的特色就是我们服务中国的国家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刚才提到的去年北京市批准我们建设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这是创新科技特区,五年一个周期,每年投入至少五千万人民币,它的经费70%用于聘请国内外高端人才,其中50%不少于国际人才,我们有五大研究方向,比方说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有机更新,绿色城市与绿色建筑,地下工程,城市理论大数据,包括海绵城市,环境等学科。

  我们借助这样一个创新的平台,我们创新科研组织的运行模式,首先是按照PI制,一级由首席专家组成团队,下面接学科带头人学术团队,我们已经聘请了中国和国际上其他学校著名的专家,参加我们的高精尖中心,比如说这是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这是荷兰的马克教授,包括米歇尔教授等等。我们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我也说几个,一个是北京正在建设副中心,副中心的旧老城保护规划,大家知道张家口和北京正在联合办2022年冬奥会,崇礼地区的长城保护规划都是我们弄的,包括故宫、鸟巢的测绘精密测量,我们的北京新的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包括中国和荷兰的污水处理研发中心,我们最近干的北京市副中心的综合管廊工程,我们刚刚完成的北京新机场的试验,我们未来的目标,就是我们经过研究中长期规划,我们学校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建筑特色的高水平、开放式、创新型大学,这和我们”一带一路”的理念是相通的。

  第二个,我要讲的是,把准建筑类大学发展的未来导向和问题导向。

  我们大家看,为什么我要把准未来的导向?就是大家看,我们今天教的学生是现在的学生,我们现在的大学是今天的大学,那么我们教他什么?学生学什么?那么这个时空的关系是,我们通过怎么教怎么学,怎么管理,能够给学生构造一个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让他能够满足未来,学生作为个体的未来,世界、国家、教育、行业和区域经济的未来,他们在今天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将来怎么才能用。所以我们的教育是为未来储备人才,这样一个时空逻辑,并不是我们今天教什么,他们学什么,今天马上就用什么,会什么,而是他未来会什么,这是我们遇到的挑战,可能今天学的,刚刚毕业的时候,他的知识,就是一个过时的知识,而新产生的知识他没学。

  第二个,全球未来教育发展,大家都知道,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发出了教育2030年行动框架,它的核心是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和全民终身歇学习,它有开放的教育、可持续的教育、平等的教育,这是我们未来教育的蓝图。所以一个重要特点,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我们教育革命的全球化,我们以开放、连接式的这个教育模式,所以我们的learning model,和teachers role,老师原来是讲台的讲解者,变成今天的引领者、示范者,AlphaGo这个软件下围棋,在座有中国和日本韩国,都是围棋高手多,但是世界高手李世石几次下棋都输给了AlphaGo,他说一句话,他的女儿和AlphaGo下围棋,而不是跟他下围棋,这就是他这个老师,某种程度失去了他的作用,机器战胜了他,因为我学习能力,跟机器学习比你这个老师学习更好,这是信息革命带来的挑战。

  我们原来2000年的时候,我们是非常低的收入的国家,到2020年,三年以后,我们中国要进入高收入国家的最低门槛,到2030年,我们要进入一个中等的平均水平,到2050年,我们进入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我们是这样一个中国的未来。这样的未来对于中国未来培养,对于建筑业需求是什么样,所以”一带一路”的倡议,今天上午,我们已经讲好了,今天下午各位专家还会讲,”一带一路”的概念,我们要在这种国际视野下,就是全球化的视野下考虑我们的问题。

  第二个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我们中国只有10.64%的城市化率,在很长时间内,我们贫穷过程当中,我们城市绿化率非常低,到1981年我们才20%,可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就变成这条曲线,现在2016年,我们达到了57.3%2020年我们将达到60%左右,到2030年我们还要达到70%左右,70%跟世界很发达国家80%,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这是很巨大的城市变化。

  建筑业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中国建筑业必须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我们向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转型升级,我们2020年新建筑50%达到绿色建筑药准,我们以推广装配式建筑为重点大力推动建造方式创新,另外我们装配建筑要达到30%,我是钢结构的教授,我们钢结构大有作为,钢结构现在不到5%,我们要达到10%,就是翻一倍。另外首都北京刚刚通过了新的总体规划,到2030年北京城市整体规划,这包括副中心建设和雄安新区建设,因此我们2020年,要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实现阶段性目标,什么叫阶段性目标,我们大城市病的治理要显著见效,2030年我们基本建成和谐宜居之都,到2050年全面建成和谐宜居之都。

  因此这是刚才我讲的,未来导向,下面讲的问题导向,问题导向很多,但是我归纳几条,一个是我们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意识还不够,我们中国的教授和学生走出去,比较少,我们请你们过来,今天我们算请你们过来,但是我们还要继续请你们长期的经常的请你们到中国来,到北京建筑大学来,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割裂学科的有机融合,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智慧城市,我们都知道智慧城市,你告诉是计算机专业搞智慧城市,还是搞信息控制的搞建筑城市,还是建筑的,搞土木,搞智慧城市,其实智慧城市是多学科交叉领域,单一学科,单一专业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提出一个新工科,这个正在讨论,但是它要回归到过去的大学科和多学科的概念。

  第三,就是创新实践能力还不足,因此大家都知道华盛顿协议,去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他们通过理论分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能力培养要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建筑大学的未来,我们讲未来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就是要首先大学就是要创新型,我们要打破过去大学的概念,说你在这个学校上大学,你也要学习其他大学的理念和影响,包括一流的学科,包括培养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一带一路”的理念,就是互联互通的理念。

  大家都知道,大学有四项最基本的职能,这个职能当中,今天我们的”一带一路”的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就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际是贯穿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所有方面,都需要国际交流合作,把它贯通起来,都需要互联互通,都需要资源开放和共享,所以我们才能把这个工作干好。

  那么建筑类大学发展的途径选择是开放、创新、合作,开放才能实现共赢,资源共享,才能是我们体制转型的必由之路,创新我们才能解决新问题,我们解决了老问题,我们又产生了新问题,所以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解决新问题。合作,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一再加一大于3,甚至大于N,这就是多赢的理念。

  第四,上午我讲到,要把”一带一路”的理念,要落实,要创新机制,培养创新的人才,因此我们这次建筑类大学的联盟,我们有事大家商量,我们的平台,共享的平台要共建,我们的成果要共享,要共赢,我们要深度合作,培养建筑类人才,要全方位全区域的联盟互通,我们在座各位都是校长,是大学的管理者领导者,我们教育管理和服务,要推进发展战略和愿景对接,教育的理念和资源,我们要互通,然后合作办学的项目,创新人才培养有很多方式,刚才休息的时候都讲到,我们的暑期学校工作营,我们要推动,多方面的,丰富多彩,分专业,分学科,分门别类的,短期互访,短期学习,包括教师互派,教师是最关键的,我们教师有创新能力,我们的学生才能有创新能力,我们的教师有国际视野,我们的学生才能有国际视野,我们校长有国际视野,我们管理团队才能有国际视野,所以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当然更需要国际研究合作的项目等等,我们希望以我们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这个平台,能有在座的你们各个大学的专家都到北尖大当教授,我给你们发工资。

  最后我们文化桥梁和纽带是需要,就像我们这个logo一样,我们真正变成桥梁,变成纽带,所以今天上午我讲过,我再重复一遍这个话,我们要把”一带一路”的倡议,变为我们的行动,把”一带一路”的愿景变为我们的现实,我们创新推进”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的合作,我有信心,我们一定会成功,谢谢大家!